前 言
胡锦涛同志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贯彻 2004 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科学发展观是确立指导中国发展的最高战略决策,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这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 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科学发展观是对 20 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必要对其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
* 发展的哲学含义
“发展”是一个极为深刻、因而也极难理解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和它自身的矛盾对立统一性。这样,物质的运动变化性就成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就是说,任何事物,由于自身的矛盾对立统一性,它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所谓发展,只不过是物质的运动性引起变化的一种不确切的表述,是物质在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留下来的“剩余模式”。从世界的整体来讲,运动性引起的物质世界的变化,一方的“发展”必然是以另一方的“倒退”或“毁灭”为前提的。因此,“发展的原则”不是哲学的最高原则。
由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多方向的,“发展”作为自然选择的一种“剩余模式”,对于统一的物质世界来说,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譬如,是涨潮叫“发展”还是落潮就“发展”?是春天里气温慢慢升高算“发展”还是秋天里气温慢慢下降叫“发展”?有人认为,发展是从小到大,从简到繁,显然是过于简单。计算机从几间房子那么大到现在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该怎么看?计算机的输入方式从纸带机到现在的人机友好界面,又该怎么看?因此,谈论发展,只有在确定了研究对象的一定层次、一定观察角度和一定目的以后,发展才有它相对的意义。物质世界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只有出现了人和人的意志以后,人以自己的意志,对待主、客观世界产生的“几”变的结果,才有了优与劣的比较,才产生“发展”和“倒退”、“毁灭”的概念。发展的概念也因此有了哲学的意味。
发展的概念与人的目的和意志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要研究发展的概念就必须对人的“目的”与“意志”进行深入的研究。考虑了人的目的与意志来谈论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发展观的研究。
* 价值准则与科学发展观
目的是人的知识性产生的一种行为动机,是人与他所处的环境构成的对立矛盾统一体自身运动变化过程中,人所产生的指导未来实践活动的,并以行为结果的形势表现出来,这种表现也称为主观意志。从整体上说,即从人与环境构成的对立统一体上说,人的主观意志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环境的产物。反过来,人的这种主观意志是人从只能被动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自然状态,进化到主动改变环境与创造自身生存的状态。
研究发展问题,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即以“人与其周围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我们把这个研究对象表达为元 人-客 ,即由人与其客观环境构成的系统,其结构图为:

人(社会)与环境(生态)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
对于这个系统,根据元的多义性,一方面,系统有向多个方向运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由于研究元(系统)的主体是人,人对元的认识存在着历史的和现实的局限性。这就是说,在人与环境构成的决策系统中,人作为决策者,首先要明确目的,其次要找到衡量其好与坏、优与劣的价值标准。由于决策者的认识水平不同或历史局限性,会造成决策结果的多样性。就国家系统的发展问题而言,明确目的就是明确指导发展的观念,即发展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决策者就提出不同的发展观;衡量发展观的好与坏、优与劣的价值标准,就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
对于中国这个巨大系统,元 人-客 的科学结构,经过理论抽象,表示为:

中国这个系统就是指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的人和自然环境,所以,由人和自然环境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就是我们面对的决策系统。人是全体人民的组合,在社会现实中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即人和民,元 人-民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除了面对自然环境,还要与其它社会发生联系。
这个系统是社会巨系统的最高抽象,那么,这个系统的目标就是社会系统存在的最高层次的目标。应用科学的方法论对这个系统目标进行开发,并把它表达出来,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也就成为指导这个系统即中国社会系统发展的最高观念。
* 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即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运动的根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自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多方向性与人类的生存需求性(人类的主观意识)一直就是矛盾,我们把人与自然过程的系统表述为 元 人-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正是这一矛盾斗争即元 人-客 运动变化的结果。在这个系统中,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是用自己的智慧,从与自然斗争的实践中,创造出各种各样工具,系统总结出经验从而创造出系统知识,即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理论。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广博,抽象出了人的这种创造力为改变自然的第一动力,称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揭示了人的伟力,这一点在今天已经为现实充分证明。谁也无法否认,今天,人类对自然所具有的影响力已经大到足够可以按照人类自己的意愿对自然进行改造。但是,从历史上看,就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人类却一直在经历铁和血、泪与血的洗礼,生活在地狱、炼狱之中;就现实看,在今天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能够用 20 %的人就可以养活 100 %的人的现实面前,我们却还要经受核弹的恐慌、恐怖主义的威胁;从中国改革开放 20 多年的经验看,我们的 GDP 上去了,可是自然环境恶化了、东西部差距拉大了、城乡的差别拉大了。这说明以往的发展观都不是科学的发展观,这就不得不要求我们回头审视人类自身,审视人类作为一个巨大系统,它运动变化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即指导我们发展的观念是什么,这本质上就是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
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来,用辩证的分析方法,分析由人和自然构成的巨大系统和这个巨大系统的子系统,人与人构成的系统。 人(社会)与环境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是中国发展问题的研究对象,就这个研究对象而言,有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内部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向自然索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它是由自然界向人类输入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是维持人类生存和享受的物质基础;另一是人向自然环境施加的开发、改变、保护和发展环境的作用。这是一种双向作用,实现这样的双向作用的正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从自然环境中取得生存和享受的物质资料,又是人类的实践使自然环境得到开发、改变、保护和发展。离开了人类的实践,人(社会)和环境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就要瓦解。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既然是人的活动,就体现了人的目的与意志。从人的本质属性来看,人类的目的首先是生存,包括近期和远期;其次才是享受。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就外部关系而言,意味着中国必然对宇宙、对世界开放。就是说,必然要接受整个宇宙以及地球上中国以外的部分的影响,同时也对整个外部环境产生作用,即输入和输出(广义的)信息。其实,与宇宙的信息交换是一种永恒的交换,而与国际上包括社会和自然的信息交换则是随机的。中国作为宇宙的一个部分,要充分认识永恒的信息交换的重要性,这就是要利用宇宙资源譬如太阳能等,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太阳能的装置,使与宇宙的信息交换有利于系统的生存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受到的影响是随机的,就是说我们应该向世界的其它部分开放,但又有选择地利用信息的交换,争取有利于自身系统稳定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无论是相对于宇宙还是世界,其目标是争取有利的外部条件,从而有利于系统近期和远期的生存与发展。
这样,我们实际上是从“人(社会)与环境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这个中国决策系统的内部与外部分析中,逻辑地得出系统的目标,这就是“有利于中国人民近期与长期的生存与发展”。
从现实性讲,现在的世界是“时间浓缩”、“距离压缩”的世界。究其原因,是科学、技术和管理的巨大进步;释其含义,前者指的是系统的动态过程加速,后者指的是人的影响力的扩大。我国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已经深切感受到这种挑战。就是说,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地域、制度或者理念认同上存在,而且是现实中的存在,表现为生态、人口、资源、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节奏加快、范围扩大。我们不能阻止一个省的大气污染不会超越他的省界,我们也反对各个省或区域分割市场。就资源开发来说,过去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过程,现在只要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完成;过去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要经过几代人才可能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现在可能在当代就遭到报复。我们已经遭遇到江河洪水泛滥、城市烟霾不散,这都是这个时代砍伐森林的报应、工厂的废气和汽车的废气的报复。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使自己对自然的影响力一再扩大,“几乎有着无限的建设能力,但同样有着破坏和毁灭力”。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认清“人(社会)与环境”构成的决策系统的目标,即系统应当往哪里去。对于中国,这个系统的最高目标就是“有利于中国人民近期和远期的生存与发展”。
无论从系统本身运动变化的规律看,还是从系统运动变化的现实看,系统的最高目标都应该是“有利于中国人民近期和远期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一旦为人所认识,转化为人的意志、成为指导各项工作的理论,就是发展观,我们也把它表述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世界这个巨大系统运动变化的规律,找出人类通向自由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观是面对中国的现实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总结,指导中国富国强民发展道路的最高观念。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经过逻辑严密的演绎,能够构成逻辑一贯的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这个完备的理论体系,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以及达到这个战略目标的理论与方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以及达到这个战略目标的理论与方法。
*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我们已经论述,研究发展问题,其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构成的对立统一体,即元人-客;研究元人-客,就是研究构成元的要素人和自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就构成了元人-客的子元元 人 和元 客 。元 人 在元人-客中处于决定性地位,离开了人的因素,元人-客的运动变化没有绝对意义,只有考虑了人的目的和意志,元人-客的运动变化才有了相对的意义,元人-客运动变化的“剩余模式”—发展才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因此,人就成为发展问题需要研究的首要对象,以人为本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人,既指个体的人,也指由个人组成的团体、国家以及作为总体的人类。坚持以人为本,要解决人的本质是什么?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他的需求性、社会性和知识性。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研究人类如何从利己主义观念过渡到集体主义观念,和在集体主义观念已经成为社会现实的当今世界,如何在集体主义观念下开发出人类系统的发展目标,即科学发展观。
人的最大的需求就是对命运的需求,这是人类社会的“简单事实”,也是人类社会一切矛盾的发端。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这个第一前提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当生产能力低下,物质财富不是十分丰富,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的时候,人们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只能局限在很小的圈子里面,人们就只能站在狭小的范围,以个人的角度去解决“生命的个人存在”这个第一前提,必然产生利己主义。这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也是人类历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最高观念。
人的社会性就是具体的现实的生活中的人必然与其他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具体的人的思维、意识和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现实的人和历史的人的影响,所以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必然出现不可分割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的关系,个人的微观目的、意志与团体的宏观目的、意志的关系,个人、团体的近期目的与长期目的的关系。无论个人是否意识到,个人的目的与意志和团体的目的与意志有时相符合,有时则存在矛盾,而且这些关系的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且随着现代生产规模的扩大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的社会性逐渐表现出来,在现代的社会大生产中,人们已经意识到,离开社会、个人的目的与意志如果不与集体的目的与意志融合起来就将一事无成。因此,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社会意识,总之是集体观念不断增强。
这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前提,人的本质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以利己主义为最高观念的私有制的社会形态是必然的,而随着人类自身智慧的发挥,即人的知识性的显现,由利己主义观念向集体主义观念过渡,进而进入以集体主义为最高观念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必然的。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当人来研究,掌握人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要发挥人的作用,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集体主义的观念教育人、培养人。
*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高观念,是人与自然构成的对立统一体的最高目标。以这个目标为出发点,我们就能够逻辑的演绎出各个子系统的原则目标和具体目标,从而构成科学发展观完备的理论体系。
在最高目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约束下,“人(社会)”这个一阶子系统要提高人的素质、不断发展经济,以满足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人民的生活需求的满足,正是通过社会实践、经济手段,开发自然资源、利用自然资源获得的,即人从“环境”这个一阶系统中获得的。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要保证人民近期和远期的需求,就必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是要保持存有自然资源的这个环境子系统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实现循环开发与利用,使其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永续的利用。这就构成了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理论。
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等等,研究社会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这些关系构成的系统的运动变化规律;就是要在系统最高目标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系统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原则和方法,就构成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理论。就是说,发展包括了政治文明、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展。
政治文明就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政治系统的运动变化规律,按照系统本身的运化规律办事,我们就可以说达到文明的程度。政治系统是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构成的系统,实际上表现为生产关系。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中的政治系统要按照系统本身的规律来考虑政治体制的发展,任何滞后或超越的体制都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
经济系统是人从自然获取物质与能量,保持自身存在性的手段,经济系统研究的是如何更有效的配置资源,本质上是商品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即市场运动变化规律的研究。科学发展观要求,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保障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长远利益。
文化发展随经济发展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精神表现,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认识到文化作为人的精神表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精神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是要灭亡的;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面对从新问题,创新新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研究中国文化中几千年来颠扑不破的合理内核,吸收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的精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的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作为社会发展的精神。
*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体现在时代性、规律性、明确性、完备性和稳定性。
1、 时代性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总和、归纳了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总结了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教训,考虑当前国民收入的实际水平和对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政治环境的要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显著的时代性。
2、 规律性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认识社会现实并解决现实中问题的结果,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表述,体现了规律性。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3、 明确性
科学发展观明确表述了人与自然构成的对立统一体的目标,体现了人的目的于意志。“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4、 完备性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最高观念,从这个观念出发,能够建立关于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发展的理论,构成完备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还将超越自身,成为人类发展必由之路的观念。
5、 稳定性
科学发展观是总结历史和现实,面向未来的观念,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针。
* 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时代面临的问题,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战略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能够更好、更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就越自觉越坚定。
2004 . 10 . 28
王盛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