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学者对文明的论述
文明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很多。下面列举一些主要的说法。
先举中国学者的说法。
“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周易·乾·文言》中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句话的意思是,龙(这里指君子)出现在田野上,天下充满文采而显得光明。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疏道:“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如生万物,故天下文章而光明也。”
《周易》的这句话另有一个版本:“见龙在日,利见大人。”张其成对这句话的解释是:“龙出现在田野上,正是大德之人行德之时。”
《周易·贲·彖》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王弼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
《易·大有》还有一句话:“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王弼的解释是:人的行为应以文明为据,使事物亨通。
《尚书·舜典》中说:“睿哲文明,温恭永塞。”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和社会面貌的开化、光明,富有文采。疏解释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为明”
从以上几段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文明就是有文化;有了文化,人类的世界就出现了光明。没有文化,人类就停留在动物界,就是在旧世界的黑暗中摸索。只有到出现了文化,人类才脱离了动物界,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这个世界是自觉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文化的世界,是精神的世界。因此,文明在中国文化中,说的是一种进步状态,与蒙昧相对;是一种文雅意识,与野蛮对照。
清朝李渔《闲情偶寄》中说:“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这里“文明”的意思就与“野蛮”相对。
胡适说:“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而一种文明的造成,必有两个因子:一是物质的,包括种种自然界的势力与质料;一是精神的,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感情和理想。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精神的,也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物质的。”梁启超在《文明之精神》一书中说:“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说:“实际则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持,而后能进步。”
以上三位中国近代思想家的话探讨了文明内部的结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胡适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样重要,孙中山和梁启超认为精神文明更为重要。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对文明的解释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ivilis”。意思是公民的,国家的,社会的,用以表示国家、社会的进步状态。文明包括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人类脱离动物界,就是文明的发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学会了对天然产物进行加工,产生了手工业和商业,推进了社会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精神生产开始独立地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出现了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社会意识形态。
《辞海》的解释是:文明:①犹言文化。如:特质文明、精神文明。②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③光明,有文采。《辞源》的解释是:文明:①文采光明,文德辉耀。②有文化的状态。与“野蛮”相对。
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历史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给文明下的定义是:“文明或文化是一定的人群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长时期共同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精神等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体系,和与之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物质和精神的人工制品(器物、制度、习俗和精神领域的符号体系)的总和;其核心是人们从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出来,反过来又制约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决定各种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人工制品兴废更迭的价值观。”
这些新的表述表明对文明概念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文明的内涵和外延定义和划分得更准确、更清楚。
再看外国学者的看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人类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所有这一切使人类能适应自然环境和相互的关系。”
美国学者克拉克洪提出文明出现的三个表现是:1、存在一系列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永久性城镇、集镇或城市;2、已发明、使用文字;3、已有纪念性的公共建筑和进行礼仪庆典活动的中心场所。
布罗代尔(法国史学家)认为,文明是“一个空间、一个'文化领域',是文化特征和现象的一个集合。”他给文明下的定义是:l、文化场:某些文化在特定场所的存在集合和汇聚构成文化特征,包括中心、核心、边界、边缘,亦即所谓”文化圈”。2、借鉴:文明之间既有输出,又有借鉴。一些文明善于吸收,而且胃口很大;另一些文明愿意输出,毫不吝啬。这种大规模的交流从未停止过。3、拒绝;并非所有交流都十分顺利,某些思想方式、信仰方式和生活方式,或者某种劳动工具,可能被别的文明拒绝或接受。这种拒绝有时是盲目的,但有时却显得故意为之。应该说,文明的传播是判断文明的特点与活力的最好试金石。
亨廷顿(美国学者)认为: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它们都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文明既根据一些共同的客观因素来界定,如语言、历史、宗教、习俗、体制,也根据人们主观的自我认同来界定。”文化实际上是所有文明定义的共同主题。
沃勒斯坦把文明定义为“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殊连接。它形成了某种历史总和,并与这一现象的其他变种(即使不总是同时)共存。”
斯宾格勒认为,文明是“文化不可避免的命运……是一种发达的人类能够达到的一些最外部的和人为的状态……是一个从形成到成熟的结局”。
从以上所引用的材料,可以看出“文明”含义有以下几点:一是文化。文明与文化的内容最为近似,实际上很多人都认为文明是文化的另一种说法。如果要说两者有什么不同的话,文明强调的是成果,而文化强调的是生活方式。二是道德。文明与道德的联系非常紧密,许多人就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文明的,这也就是张顺江教授所说的”将文明的理解俗化了”。实际上,与道德相比,文明的内涵要大得多,道德只能说是文明的内容之一。三是进步。文明说的是开化、启蒙,与蒙昧、野蛮相对立。恩格斯说:“文明是个历史概念,文明是和蒙昧、野蛮相对立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文明是进步的过程,是人类不断从蒙昧向开化、从低级向高级、从野蛮向文雅的发展过程。
将中外学者对文明的定义作个比较,就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同特点:中国的学者从总体上把握概念,对文明的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而外国学者更愿意对文明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描述,划分文明外延的边界。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文明到底是什么呢?我试着按照张顺江教授讲授的思路来寻找。
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张顺江是中国决策学理论的创立者。通过几十年的艰苦研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宗”-周易、老子、孔子进行了归一性研究,对世界最重要的“三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进行了归一性研究,对西方现代科学的“三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进行了归一性研究。他将这个研究过程视做“九圣归元”。“三宗”、“三教”、“三论”,三三得九,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理论,谓之“九圣”,归一为一个理论,叫元论。这是张顺江为自己的理论定的名。
元论是原创的理论。按照张顺江的话说,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可以用“元”说明。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到宇宙是“元”,小到原子是“元”。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都是“元”的系统。
什么是“元”呢?元是逻辑学的第一公理,即元无-有。这个无-有说明了世界的起源是从“无”中产生了“有”,这个观点与黑格尔不同,黑格尔认为世界是从有到无。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说就是对立统一律。用《周易》的语言说叫“阴阳”。用老子的话说叫“道”。用西方现代科学的话说叫“系统”。
我们可以将“文明”看成一个“元”,是一个系统。按照元论的观点,元有阴阳构成,阴阳的统一构成为一个元,而阴阳的对立和斗争推动这个元向前发展。构成“文明”这个元的“阴阳”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对立的因素推动着文明的变化呢?我认为,“文明”中的阴-阳,可以概括成灵-肉、进-退、新-旧。
元灵-肉。“灵”就是精神,“肉”就是物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构成了文明体。物质产生精神,精神作用于物质。没有物质不会产生精神,而没有精神的物质是行止的物体、死气沉沉的世界,不可能发展进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互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从而推动文明这个“元”向前发展。
元旧-新。文明是创新的结果。新事物有生命力,世界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当然在一个元中,旧事物也不是毫无用处,旧的表现,就是稳定和继承。如果没有“旧”,这个世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延续。正是在守旧和创新的互相作用、逐渐替代过程中,使得文明得到延续和发展。
元退-进。文明是进步的状态。进步和保守构成了文明。相对于今天的进步,昨天就意味着落后。人类历史的今天文明,是相对于昨日的不文明而言的,这个不文明就是蒙昧、野蛮。如果按照社会形态区分,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开始进入文明社会,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按照生产力区分,人类靠狩猎、采集养活自己的原始状态结束后,先后进入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开始进入后工业或信息文明时代。
如果同意上面的说法,是不是可以对文明这样下定义: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产、文化、思想和社会风尚发展情况的反映。文明就是人类的进步,是事业创新的过程。文明学就是研究人类进步和创新的理论。
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动力,政治文明是制度保障
按照元的层次性原理,元中有元。如果说文明是一个母元,其中就包括许多子元。如果按照原来的两分法,可以分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子元。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动力。如果按照现在的三分法,可以分成三个子元,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动力,政治文明是制度保障。
本人在《深圳精神文明之路》一书中,将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法制文明和环境文明五个子元。本人是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所以对精神文明这个子元的研究最感兴趣。什么是精神文明?这也有一个概念开发的问题。
“精”,原义是精妙、精粹、精华、精神、智慧。《说文解字》云:“精,择米也。”精指上等的精米。《周易·乾》云:“刚健中正,纯粹精也。”精指精华。《论语·乡党》云:“食不厌精,脸不厌细。”是精细的意思。《庄子·刻意》说:“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精与形相对举,形为身体,精即精神。《神女赋》云:“精交接以来往兮。”也是精神的意思。《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为之圣人。”世界上存在着许“精”,在地生为五谷,在天聚为列星,在天地间流为鬼神,在人则为圣人胸中的智慧。精还有根源的意义,《周易大传·系辞下》谓:“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精为生命的根源。
“神”,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含义颇广,但主要是指神灵、精神作用和微妙变化、奇妙作用。《说文解字》云“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是引出万物的天神。《楚辞·九歌·国殇》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论语·述而》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神,指鬼神。《荀子·天论》说:“天职既立,天工既成,形具而神生。”《淮南子·原道训》说:“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这两处讲的都是神与形相对,神指人的精神、意识。《周易大传·系辞》云“阴阳不测之为神。”神,是玄妙、神奇的意思。
“精神”二字连成一体,始见于《庄子》。《庄子·天道》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精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刻意》云:“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两处所讲的“精神”,都是指人的精神作用。又《庄子·列御寇》云:“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冥乎无何有之乡。”精神,指人的神志、心神。《庄子·天下》还提出“天地精神”一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是说庄子的学说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轻视万物。《礼记·聘仪》云:“精神见于山川,地也。”这里的精神即精气。《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精神者,生之内充也。”精神为生之源。
现在,一般认为,“精神”是指人类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是人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总体。这是一层意义。同时,精神作为内在的精微的智慧、功能作用又有一层意义,即指一切意识文化现象的内在的深层的东西,是人的知、情、意的内核,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上述第一层意义上的“精神”的最本质内容。可以说,第一层是广义的精神含义,第二层是狭义的精神含义。《辞海》这样解释:“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宗教信仰者和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化。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解释精神:“同物质相对应,和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和成果的总称。
张顺江教授认为,现在人们说的精神文明俗化了。把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混为一谈。什么是精神文明?“精”是人之性,“神”是万物创造者,“文”是经天纬地的规律,“明”是宇宙存在物。什么是“人之性”?人之性就是创造概念,就是把握规律。人从这时候开始就与动物不一样了,就是表现出来的灵气。人类的精神文明就是从给世界万物定名开始的。因此,精神文明不只是道德建设这么简单。衡量文明不文明的首要标准,是要看人类能不能认识世界,能不能应对环境的挑战,能不能把握规律。就是要看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其群体的生命能不能延续,其文明能不能传承。
建设好精神文明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
张教授的观点对我确实有启发。我在《深圳精神文明之路》一书中,根据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将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经验概括为“六原则四措施”。“六原则”是: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思想道德是精神文明的核心;文化科学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内容;改善环境是精神文明的外部条件;提高人的素质是精神文明的根本目的;法制建设是精神文明的制度保障。“四措施”是: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是关键;群众性创建活动是载体;树立典型是有效方法;新闻舆论是氛围。
实际上,精神文明内容中最重要的还是人的思想理论,是人的认知能力。如果分析精神文明这个“元”阴阳结构,可以按照张教授的观点界定为知与智。所谓“知”,是指知识,就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形态,包括语言、文字、文献、书籍等一切文化知识。所谓“智”,是指人的认知能力,是活的思想,是创新的能力。对于人类精神文明来说,“智”更为重要。具备不断发明、创造、出新能力的民族,才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文明就能不断发展强大,保持活力。反过来,如果一个民族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抱着旧的思想观念不解放,不具备发奋创新能力,这个民族的文明就会面临退步、衰败,甚至灭亡的危险。人类文明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用这个观点看待物质文明和精神色明的关系,就可以深刻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文明固然重要,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条件,是维持我们生命的养料,是我们保暖的衣服和遮蔽风雨的房屋。但是从一个民族文明的生存发展来看,精神文明实际上更为重要。正是因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生发展,才使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成为万物的精灵、宇宙中一朵最美丽的花朵。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决定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如果精神文明出现问题,必然导致人类的灾难,对物质文明造成极大的破坏。人类历史上远古时期有许多强大辉煌的文明古国,最后衰败和消失。我猜想其中可能有自然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破坏等客观的原因,但一定也有精神文明方面的原因,例如人类历史上连续不断的战争就是精神文明出现问题造成的现象,内乱外患的战争导致了一些文明的破坏和死亡。此外,还有腐化堕落也是文明衰退甚至灭亡的重要原因。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王室的奢侈豪华至今令人咋舌,不能不说是古埃及文明死亡的原因之一;四千多年前世界强大无比的罗马帝国的崩溃,也与皇帝和元老院贵族们生活的荒淫无度分不开。因此,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确实关系到一个民族文明的兴旺和发达,关系到人类文明是否有光明的未来。
段亚兵
博士后班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