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张顺江教授  > 顺江纪念室  > 决策学著作  > 理论创新  > 名人名誉  > 媒体报道  > 追思堂  
   > 决策学概述  > 决策学新闻  > 新闻发布会  > 博士后研修班  > 案例研究  > 发展历程  > 周年祭    
 

毛泽东 --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为有志成才者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1、年十四、五而志于救国

    1891年,阴历十一月十九日,毛泽东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户农民家庭里。六岁开始劳动,到十三岁时,他不仅白天要在地里作一个成年人的工作,而且晚上还要帮父亲记帐;八岁开始念书,一直到十三岁才离开“私塾”,在私塾里,他熟读了“经书”,但他更喜爱的是小说,例如:《说唐》、《精忠传》、《西游记》、《封神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读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劳动,锻炼了体力,为日后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加剧。戊戌变法失败,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在此时,毛泽东读到一本《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的小册子。读了这本书后,他很为祖国忧虑。他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救国的责任。从这时起,毛泽东立志要救国。

    从救国的夙愿出发,他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进“洋学堂”。父亲想让他到湘潭米店当学徒,他毅然拒绝。十六岁的毛泽东肩挑行李,第一次离家到五十里外的“东山书院”读书。

    在“东山书院”,他读康有为、梁启超的书,很崇拜康、梁。

    他读《世界英雄豪杰传》,深为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惠灵顿、卢梭、孟德斯鸠、林肯等人的事业所激动,他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高丽、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的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又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了八年艰苦战争之后,才得到胜利,建立了美国”。

    胸怀大志,为救国,为振兴中华而求索。

2、为救国而探索——革命的准备

    为了探讨救国的真理,他在东山书院学习一年以后,决心到省会长沙去,于是他进入了“长沙中学”,在长沙他第一次谈到了同盟会办的报纸《民力》报,使他接触到了民主革命的思想。

    1911年10月10日,南昌起义成功,革命党人来到学校演说,他受到辛亥革命的鼓舞,他采取了一个重要行动:“当兵去!”于是他想到武汉投黎元洪的部下当革命军。恰在此时,长沙起义也成功了,于是他在十八岁那年在长沙正式参军入伍。
在农村,他熟悉了农民,在城市,他熟悉了学生;在军队,他熟悉了士兵。

    正是在此时,他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并且认为“社会主义是救人救世的最好道理”。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南北议和后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当此时,毛泽东认为他应当离开部队,继续进行其求学和社会活动。

3、求学、锻炼、游学

    离开兵营之后,就需选择学校。各式各样的广告使得青年的毛泽东陷于思索探求之中。一时想成为“制肥皂专家”而富国利民;一时又想成为律师或法官;又想当经济学家,以便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在已经考取了甲种商业学校之后,又看见了高等商业学校的广告,于是又考取高等商校,但商校完全用英文教学,那时,他的英文水平还不高,因此只在校住了一月就改考入长沙省立一中,这次考了第一,校长很重视,但课程肤浅烦琐,而且制度太多,住了半年他又决定转移。在长沙中学时,一位国文先生借给他一部《御批通鉴辑览》,使他感到了自学的重要,由此他订了一个自学计划。

    他开始了在定王台省立图书馆的自修生涯。他每天读书手不释卷,他读了中国的经、史、子、集,读了外国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原始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穆勒的《名学》,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以及卢梭等人的著作,他读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名著,半年多的自学使他研究了历史、哲学、地理、经济、法律、文学,因而使他的头脑更加充实起来。

    这时,由于父亲反对他不进学校、不谋职业断绝了供给生活费用,他才不得不另寻栖身之处。在这种情况下,他选取了不收学费膳费的省立第一师范。他在此一住五年,直到毕业。长沙省立一师孕育了中国革命早期的优秀干部和领导人才,毛泽东也是在这里开始了他杰出的组织工作。

(一) 有自己的读书计划。抓住一个问题,即专门研究,他喜欢社会科学,后来又专门研究自然科学。他的观点是:只要一两门功课考取一百分,其它即使是得零分,但平均能得六十分,可以及格就得了,这和他后来的主张是一致的,即“有所轻才能有所重”,“学生要作学习的主人”。

(二) 养成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读书的习惯。为了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和意志力,他故意蹲在人们往来嘈杂的城门口看书,以锻炼闹中求静的本领。

(三) 严酷的锻炼。杨怀中先生主张废早食,行深呼吸,主张静坐,冷水浴,冬天也不间断,毛泽东、蔡和森等模仿执行,有一年多至二年,他们废止早饭。在一个暑期内,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三人同住长沙爱晚亭读书、休养,每天吃新蚕豆一顿,废早食,也不吃晚餐,清晨在山上打坐,然后到塘里洗冷水澡,到冬季的十月里仍不停止。他们扩大浴的范围,实行太阳浴、风浴、雨浴,在湘江里游泳,在山口练嗓子,对森林大声讲话、露宿,直到霜降之后。通过这些健身活动,使他具备了健康的体魄,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抵抗恶劣环境,爬雪山,过草地,准备了身体条件。他的人生观是: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四) 研究学问。杨昌济先生博学多能,在日本留学六年,在英国留学四年,始终不离开程朱理学,他的治学精神对毛泽东影响很大。他说:“人要有理想”,又说:“没有哲学思想的人便很庸俗”对毛泽东影响尤深。

    毛泽东不仅在学校内学,而且也经常走出学校去拜访当地的名流学者,以及外地来的一些名人。为探讨新知识,组织“船山学社”及“星期同乐会”等学术团体。那时的气氛以及毛泽东的情绪、襟怀可以从他的一首词中显露出来。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桔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猷。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五) 游学。游学是毛泽东了解社会的一个办法。利用暑假,从长沙动身,徒步到宁乡、平江、浏阳等五个县游历,身边一个钱也不带,走过许多地方。办法是遇到机关、学校、商家,他就作一付对联,用红纸写好送过去,人家就管他吃饭并给几个钱,天黑了就留他住宿。利用这种方法游历乡土、考察农民生活,了解各处风俗、习惯。据说,这是从报上看了两个学生周游全国到达康定之后,他采取的步骤。有一次与蔡和森一起去湘阴、益阳、岳州……徒步周游洞庭湖。从长沙岳麓山出发,走云澜寺,只带一把雨伞,一条毛巾,穿一双草鞋,也不带包袱,这次游学进行了将近两个月。通过这些考查活动,他们熟悉了农民,了解了剥削与压迫,了解了农民的疾苦与地主的凶狠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他了解了农村及农民,为以后的革命斗争创造了条件。

(六) 密切注视国内外动向。最突出的就是研究报纸,研究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年代里,他密切的关注着形势的发展,以此来训练自己的分析、总结、概括、归纳、抽象、预测、决策能力。他读报纸摘出地名用英文写在页边上,然后查看地图,他说:“我学着写英文把世界各国所有的城市、港口、海洋、江河、山岳的名称记熟。报纸是活的历史,读他可以增长知识。”伴随研究报纸,他详细的研究了地理学和历史学。由于他“学而不倦”,养成了刻苦治学的精神,因而锻炼了他的政治头脑、科学头脑和学者头脑。

4、锻炼组织能力

发起、组织学生自治会
    他趁一位比较“开明”、“民主”的校长任职时,发起了组织“学生自治会”,因为校长是反袁派,他团结同学中的积极分子,组织成绩展览会,体育运动会,自由讲演会,学术研究会,搞的很活跃。

    武装保卫学校。袁世凯倒台之后,南北战争,湖南是争夺的战场。北军付良佐的第八师打了败仗后,向长沙溃退。正当学校领导完全没有办法之时,毛泽东挺身而出,他把体育运动员们组织起来,保卫学校。用桌凳塞住校门,利用缴来的几条枪,进行武装护校。当溃军到学校门前时,他站在假山后对着溃兵们喊话,因而成功的保护了学校。后来毛泽东风趣的讲,“论搞军事,那恐怕是第一次吧”!

组织新民学会
    1917年夏天,毛泽东以二十八划生为代号(毛泽东三字繁体写恰28划)发起“寻友启事”。

    他从《诗经》“嘤其呜矣!求其友声”的缩写“嘤呜求友”开始,征求有志上进,愿为救国救民出力者为同道的征友启事。长沙报纸发表后,有几十个青年响应了号召,这个活动的结果形成了“新民学会”,取《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新民……曰日新又日新。”以寓反对旧制度,主张革新为人民之意。

    暑假之后的一天,在岳麓山蔡和森家里,成立了新民学会。规定“以砥砺品行,研究学术为宗旨”,并建立了会规,毛泽东担任副书记。这是一个先进青年的组织,为以后湖南建党准备了组织基础。

领导驱张运动
    第一次是反对原第一师范校长张干,第二次是驱逐北洋军阀派去的湖南督军张敬尧,两次运动最后都取得了胜利。
在实践中,使他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就应该鼓励、发展、运用他的长处,不管那长处是很小的,有限的。我们看人首先要看他的长处。”因此,毛泽东在实践中锻炼了组织才能。

5、投入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杂志发到湖南后,毛泽东积极拥护,此时他已由旧民主革命转变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摆脱了“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有趣混合物”,而进入到革命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他总结《新青年》的宗旨有两个:一是反对古文,提倡白话;二是反对旧礼教,又说《新青年》一提倡科学,二提倡民主,这杂志又是文化的,又是政治的。

(一) 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但自己不出国。他决定到北京去,以便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取得联系。恰在此时鼓吹留法勤工俭学的印刷品传到了湖南,引起了青年人的共鸣,毛泽东和蔡和森在湖南发动、领导了这次运动。组织大批青年先北上保定、北京预习法文,然后乘法国邮轮四等舱(即货舱)放洋去法国。他自己决定不去,他认为在国内动乱时,留在国内比出洋留学更为有益。
(二) 在北大图书馆。经杨昌济(此时已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介绍,在北大图书馆作助理员,馆长是李大创。在北大图书馆,他继续研究学问,在这里他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三) 主持《湘江评论》。他随同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去上海,沿途参观了孔子、孟子故乡及名胜古迹,登上了泰山。之后,他回到长沙在岳麓书院成立了 “湖南大学筹备处”。他就住在那里,“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湖南,他主编了《湘江评论》,并任主编,湘江评论在南方宣传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为建党奠定了在湖南的思想基础。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这段历史对于解剖怎样成才问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是立志,毛泽东从十四、五岁就立志救国,从救国救民出发,他严以律己,他从各方面作充分准备。

(一) 思想准备,研究了历史上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从而打下了思想基础、科学基础和学术基础。
(二) 实践的锻炼,他当过兵,游过学,了解农民,做过组织工作,善于团结人,领导人,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基础和领导才能。
(三) 有健康而经受锻炼的体质,足以承担繁重的工作和适应恶劣的环境。
(四) 有了科学家、政治家、理论家的头脑,形成了良好的智能结构,为领导中国革命准备了条件。
毛泽东的成才可作以下图解。

 

 
 
收藏本站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合作代理
 
关于网站的任何问题请发邮件至:lengfx@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