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张顺江教授  > 顺江纪念室  > 决策学著作  > 理论创新  > 名人名誉  > 媒体报道  > 追思堂  
   > 决策学概述  > 决策学新闻  > 新闻发布会  > 博士后研修班  > 案例研究  > 发展历程  > 决策学论坛  > 周年祭  
 
   
     
 

张顺江答 张康生问

2000 年 5 月 12 日

于西山大觉寺路 5 号 灵象轩

 
     
 

(七)、问:讲到推演法,我们都同意,推演是用逻辑的方法进行的。但我们也知道,逻辑又分为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我们有些人一直认为,西学中对辩证逻辑的应用能力较差,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您是否认同呢?

答:逻辑的方法我前面说了,是分为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这种方法一般是东方人或中国人的说法。这也是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后,中国人对西方进行科学认知并区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结果。因为在引进西方“科学”的同时还引进了欧洲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或称辩证法。形式逻辑与辩证法是什么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讨论了几年,并未做出明确的、简洁的说明,所以为了回答您的问题并进一步澄清东西方关于哲学的概念,有必要对什么是形式逻辑、什么是辩证法即辩证逻辑,给以说明。

形式逻辑:所谓形式逻辑是在“质”的规定不变的情况下,对“质”的同态性表述。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象素”、是量的积累。也就是说,形式逻辑的推演表现的是事物自身的等同性,即在推演的过程中,事物的质的规定不能从一种质的规定变化为另一种质的规定。以下棋为例,若规定是中国象棋,则在下棋(对奕)的过程中,“马走日字” 的规定不能变。如果一个下棋的人,一会马走日字,一会又走田字,对自己怎么有利就怎么走,这是不能允许的。在数学的演绎过程中,无论如何变化,等式的两端必须相等。也就是说,在演绎的过程中要素要保持自身的质的不变性( a = a ),任何数学题求解的过程都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在西方学者对数学规则的研究中,就有人说:“数学是形式化公理确定下的数字游戏。”而这种游戏的规则用形式逻辑的语言表达就是:矛盾律 a ≠ ( a 不等于非 a ) 、同一律 a = a ( a 等于 a ) 、排中律: a 不能同时既等于 a 又不等于 a 。在这三条规则下,对事物的分析与演绎就是形式逻辑的方法。这一方法最早的数学表现形式就是 埃及 土地测量中总结出的 几何公理规则 ,并演出了完备的体系——几何原本。由于《几何原本》用起来真灵,从而产生了一种坚定的信仰,认为这几条公理规则——观念是不变的永恒的真理。这种观念不变的思想就构成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发轫;同时也就弘扬了数学的符号演绎精神。这种精神直至原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等近代科学的出现才被打破,使欧氏几何发展为非欧几何,才打破了欧氏几何原本的游戏规则,如平行公理。但多年来这种不变的法则使人们产生的惯性思维就是排斥“ ”,也就是排斥辩证的思维。这就使得西方人很难接受中国人的玄学、道学、理学,即易变之学。

辩证逻辑:所谓辩证逻辑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但认知事物当前的、现在的“质”的不变性(稳定性) a = a ,同时还要认识到这种不变性是暂住的: a 经过质的变化还可以等于非 a ( a = )。这就完全打破了形式逻辑的观念,认为“天下之事没有常住性”,均是在变化中存在、在过程中存在,只有“变”是“永远不变”的,这就是中国的“理”。这个“理”从“天人合一”、元 人-客 即人类实践的角度去考察,就得到了辩证逻辑公理体系。这个逻辑公理体系就是对“天人合一”、元 人-客 的抽象物元 无-有 自身的描述。正是这种对元 无-有 自身的描述构成了现代大学科方法论——《法元论》,《法元论》的逻辑公理体系可简洁地表述为“ 1·2·8 律”。

    1· 2·8 律构成了辩证的逻辑公理体系,由于它是对元无-有自身的表述,所以,只要元无-有不假,则“ 1·2 ·8 律”必真。元 无-有是世界万事万物最后的抽象物、哲学的开端,对它自身的表述所得到的“ 1·2·8 律”体系,对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正确。因此,它就构成了人们认识和分析事物的公理性前提,即大学科方法论。

1·2·8 律可简单地表示为:

1 :元的含几性(矛盾对立统一律)
 
2:元的信息性、运化性
 
8 :元的多义性、同态性、层次性、边界性、几变性、稳定性、随机性、约束性

    “1/2/8律”就构成了辩证的逻辑公理体系,由于它是对元无-有自身的表述,所以只要元无-有不假,则“1/2/8律”必真。元无-有是世界万事万物最后的抽象物、哲学的开端,对它自身的表述所得到的“1/2/8律”体系,对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正确。因此,它就构成了人们认识和分析事物的公理性前提,即大学科方法论。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给出了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规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一目了然。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形式逻辑是辩证逻辑的“一偏 ”,如果在辩证的思维过程中只取边界性与稳定性两条定律演出来的知识体系就是形式逻辑。用数学符号表示就是:

    边界性 : a ≠ 矛盾律, a 不能同时既等于 a 又不等于 a , 排中律。

    稳定性: a = a 同一律。

    面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尤其是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的出现,有的人说,形式逻辑好比代数学,而辩证逻辑就像是代数学向微积分的过渡,即由质的静止的不变的演算过程向质的变化的动态过程过渡。如,在代数中存在着数列的极限,例 这两个数列, 时, ;但当 时, 在代数中就会出现00的情况。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在代数中规定零除以任何数都是无穷大。可是在微积分中,正是在处理这种“不合” 代数之“理”的情况下,使数学得到了更高一层次的发展,得到 的极限值为定值是2。或者说,

 

即由定义知 ,可见 之变化速度是 的两倍(且此速度为常值)。这里,“2 ”是什么意思呢?它反映的是,当 时,两个数列趋向于0的速度(即变化快慢)是不同的,前者x趋向于零的速度是后者y的两倍。这就由静态的数学跃向了动态的数学。在数学领域中不知不觉地把人们的思想引入了辩证分析的层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面对实际问题人们要想对其进行分析,首先就要把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区别开来,划定这类事物与其它类事物的边界,确立研究的角度。再对这类事物的表象进行观察和试验,从而抽象出这类事物的质的规定。这就是有人所说的今天物理学的结构,可以说是分成四层,从一到二到三到四。首先是最基本的现象,为研究这些 基本的现象 ,你需要做一些实验。那么从这些现象,从这些实验,一个很广、但不一定很深的领域提炼出一些东西来,这就叫唯象理论。唯象的意思,就是你只是从这些现象来着眼,把这些现象归纳出一些规律,那么唯象理论跟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又是归纳的,又是推演的。在这里,又是归纳、又是推演,我看应先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在上面一段话中是不言而喻的真理。这个前提就是确定观察的角度——研究的是其物理特性,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物理学,而研究的主体当然是“人”——物理学家。而这一切都应是以边界性原理为前提的(才能提供思维根据)。其实这样做,首先就已经应用了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论的定则、形式逻辑的前提——公理系统, a = a , a ≠ , a 不能同时既等于 a 又不等于 a 。其次,是“天人合一”提供的与客体不可分离的研究主体。而经过这样不自觉地划定之后,面对的“物理”现象和实验的“一个很广、但不一定很深的领域”,才能道出点 a 的质的规定,即说点什么是“ a ”。这就是唯象理论。这点“唯象”的观念(或说规律)是归纳的呢?还是推演的呢?这当然是“归纳”,是异中求同。用虚箭头向上表示。从这个“唯象”得来的这点规律去看现象,当然不错,所以我们在图中用向下的实线箭头表示。观球取象,见图 五。


图 五

    对各种各样的球观察一番又在地上滚动滚动、试验试验,抽象归纳出是“球 ”的观念。反观球 1 至球 5 当然没有争议,所以用实箭头指向下表示。但另一个人一看,原来这些球不圆,再仔细一看是蛋,就引起了争议。为什么引起争议呢?原来问题出现在观察主体的身上。观察者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辨识能力,面对不同的现象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这里又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在科学研究上离开了“天人合一” 这个矛盾统一体,离开了实践,使主观与客观分离,单纯强调那一方都不能导向正确的结论。为了把这虚线与实线、归纳与演绎统一起来,就必须把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统一起来,即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不仅首先要对研究系统划定边界、确定层次,把它从万有现象的整体中划分出来,经过归纳、抽象给以主观的规定(设定)、即观念,而且同时就应认识到这种设定是人认知的主观的观念,绝非是绝对真理。这种设定是现实的、具体的,是人对现实的具体现象与实验得到的具体的观念。这种现实的人面对现实的问题,所得到的具体的观念必然随“天人合一”理念元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而变化与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要把这种实线与虚线结合起来,只能突破形式逻辑的范畴走向辩证逻辑,即把西方的机械唯物论的宇宙观提升为辩证唯物论的宇宙观。这就是一到二、二合一。从而不自觉的在研究问题之前,把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形式逻辑确立的公理性前提发展或提升为“天人合一”的理学确立的公理性前提。或者说,在分析问题之前,不仅要确立研究对象的边界及其稳定性;而且要考虑研究的主体是什么人,他与研究对象之间是怎样的联系,在这种联系、“合”的过程、即信息传输过程中有无折光、变形。如面对古墓挖掘出的竹简,是农民的认识,可以烧火的竹片;还是考古学家的认识,重要文物。面对原子物理实验,是洛伦兹的认识,还是爱因斯坦的认识。洛伦兹的认识结果得到的是“洛伦兹变换”;而爱因斯坦的认识是突破牛顿力学的“相对论” ,得到的是“量子力学”。前者表现为墨守成规,死抱前人的观念,后者表现为突破前人的时空绝对观念、确立新的时空相对论的观念。

    在中学, 张子锷老师给我们讲实体时说,你们看什么叫实体,实体就是具有不可入性,如这个讲台你硬着脑袋去钻,钻不进去,用力钻只能将头碰一个大包。可是站在中国科技大学讲台上的 张文裕 先生说,你们看这个讲台是实体,但可以说它是全空的,为什么呢?当时大家都一愣。 张 老师说我们讲了,原子核的半径是原子半径的几千分之一,那么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不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吗?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在历史上,世人都认为太阳围绕着地球转,而且每日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只有哥白尼说,太阳不动,是地球在动。这不成了疯话!布鲁诺就因为宣传这种学说,结果被烧死了。

    太阳不动的太阳中心论、时空的相对论的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这些观念是怎么得来的呢?

    我们说是“思考”。怎么“思考”?也就是说,哥白尼是面对什么思考出 “太阳中心说” 来的?爱因斯坦是面对什么思考出“时空相对论”来的?对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了,现代科学的方法是由二到三到四。

    如何理解现代科学的由二到三到四呢?举例说,力学是怎么开始的?它经过了哪几步?

    有人说话:“第一步,是 Tycho Brahe ( 布拉赫 丹麦天文学家)。他是 16 世纪的人,对于行星在天上的位置,做了以前所没有过的、 当时最精确的天文观测 。过了一些年,来了 Kepler( 开普勒 ) , Kepler 是一个理论天文学家,他仔细研究了 Tycho Brahe 的这些数据,然后归纳出来了三个定律。这三个定律,用刚才的话说,是‘唯象理论'。这三个定律,第一次提出来行星的轨道。 Tycho Brahe 跟 Kepler 都已相信 Copernicus (哥白尼)的‘日心'理论 ,而 Kepler 更第一次提出:太阳在中间,地球绕着太阳转,行星绕着地球转,都是一些椭圆,而不是圆,也不是圆上加圆的那种从希腊传下来的想法。 Kepler 的‘唯象理论'有关键性的作用,为什么?因为又过了几十年,牛顿出现了。”

    “牛顿对 Kepler 的这些观念,这三个‘唯象理论'的定律,加以解释 ,这一解释就形成了今天的力学。大家知道有牛顿的三大定律,加上万有引力定律,就可以准确地解释 Kepler 的‘唯象理论'。而牛顿的这三个运动方程,加上万有引力,是基于他所发明的一些数学的方法,也就是微积分。所以,这一二三四之间的关系,确实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顺序的。 而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两个之间的关系,既是归纳的,又是推演的 。所以总结起来说,传统中国文化跟 16 世纪以后才发展出来的近代科学其分别是什么呢?是传统中国文化要求‘理',近代科学要求‘自然规律'。但传统中国文化求‘理'的方法,只有归纳法;而近代科学求规律的方法,则是推演法再加上归纳法。”

    通过这种一、二、三、四的实例描述,我们应如何理解“每两个之间的关系呢”?

    首先是哥白尼观物取象,对太阳、地球、月球、行星的运动,用以太阳为中心的观念更能方便解释天体中星与星之间相对运动的规律。这是继地球中心说推出的又一种观念(设定)、唯象理论。布拉赫与开普勒都相信“日心”说。在这种观念下,丹麦天文学家布拉赫对天文作了最精确的观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在这些大量数据面前,开普勒对之进行理论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发现了,要想把这些数据整理成有序的状态就必须发现、找到它们“变中不变的因素”。他找到的这样的“因素”就是三大定律: 1 、所有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转,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2 、联接任何行星到太阳的向径在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 、行星(公转)的恒定周期的平方与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比例。这三个规律就是太阳、地球、月球、行星在天上运行(变化)时“变中不变的因素”。这种不变的因素的发现,已经不是直接观物取象得来的,而是对观物取象得来的“数据”做理论分析后得到的结果。这种理论分析就是,将无序的“数据”经过 理性的飞跃提升为观念 ,又在这种观念的设定下才能推演出这些“数据”。从而使观象得来的数据,从无序达到了有序,反过来也就为数据的得来找到了根据。使太阳中心说得到了“理论”的支持,并坚定了太阳中心说的观念。在这里,“理性的飞跃提升的观念”是对“数据” 思考 的结果。(我们为了谈话方便把这种思考称之为“数悟”或理论实践。)

    面对“数据”经过“数悟”产生的观念(定律),对“原有的数据”不但能当然地演绎出来;更重要的是依据(应用)这种观念(定律)是否能 推算 出天地运动的今后结果,即做出科学的预测。这已被新规律的发现所证明:应用开普勒第二定律得出,任何行星绕通过太阳并垂直于轨道面的轴转动的角动量也是不变的。以后的事实证明,开普勒定律也适用于天然和人造卫星的运动以及无动力航天器沿行星轨道的运动和双星运动。

    这种“唯数”的理性分析是否到此就完结了呢?如再问开氏三大定律背后的根据又是什么?如何对开氏的唯象、唯数的三大定律加以解释呢?苹果总是落在地上,为什么行星围着太阳转,不落到太阳上去?月亮围着地球转为什么不掉到地球上呢?

    通过这种“唯象”、“唯理”的“思考”、“参悟”,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的基础上,还发现了惯性定律、质量不变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并在“时间空间绝对性”的观念下,对布拉赫的离散数据与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进行归一化的研究。这种研究,首先就是对离散变化的数字进行连续化的处理,这就必然导致微分与积分数学方法的发明;并由此观念和方法出发,不但对布拉赫观测天文的离散数据做了连续化的处理,而且为开普勒三大定律找到了理论的前提即根据,这就是牛顿力学的创建。

    由于牛顿力学在中观物理领域中应用的灵验性,自十七世纪以来,逐渐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牢不可破的真理性,这就是机械唯物论的决定论宇宙观,并想用其解释一切现实发生的物理现象。

    由于人们在中观物理中“一用就灵”,人们就很少想到牛顿力学之所以成立的理论前提:时间、空间绝对性和三大定律的主观设定(唯象、唯数得来的观念)。忘掉了中国古先哲老子的名言: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结果在热力学和原子物理学试验中碰了壁,或者说,牛顿力学的机械唯物论的观念不能对热力学和原子物理学中的现象给以理论的说明。可见,就人们的认识而言,并未终结对真理的追求。首先打破这种决定论宇宙观的是吉布斯的统计物理,继而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正如维纳所说:“从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末,牛顿物理学一直独霸天下,几乎无人反对。它把宇宙描写成一切都是按照某种定律精确地发生的,宇宙是一个结构严密的组织,未来的一切都是由过去的一切严格决定的。这种描述 , 从实验上永远是既无法全部肯定,也无法全部否定的。在很大程度上这 是对世界的一种看法 ,它补充了实验的不足,但从某些方面来看,却比实验所能证实的任何东西都更为普遍。用我们的不完备的实验永远也不可能证实这些或那些物理定律是否正确到最后一位小数。可是牛顿的学说却不得不认为物理学是受这些定律支配的。现在这种观点已经不再在物理学中占统治地位了。为摧毁这种观点的垄断地位而做出最大贡献的,是德国的波尔茨曼(波尔茨曼—— Ludwig Boltzmann,1844-1906, 奥地利物理学家、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奠基人之一,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方面有很大成就)和美国的吉布斯(吉布斯—— Josiah Willard Gibbs,1839-1903, 物理学家、化学热力学的创立者之一,在统计物理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如果说由哥白尼的观天取象得到“日心”说的观念,到依据这种观念对天文的精密测量,布拉赫得到大量的“数据”,开普勒在对大量数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理论的观念,即发现开普勒三大定律,是“由一到二”。那么,为了追求开普勒三大定律的理论前提,牛顿在 时空绝对观念 的基础上,“观物取象”总结出牛顿三大定律创造出牛顿力学就是“由三到四”。但是不管由一到二,还是由三到四,都应援引于根据。这根据就是人的知性,即研究主体和环境(自然)的结合,用中国先哲的话说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学(最一般的唯象理论)。由一到二,由三到四,对“天人合一”的理念元 人-客 来说,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认识(即规律),与客观环境相统一。这种主观的观念与客观的实在相统一,对人类实践这个天人合一的理念元 人-客 来说,并非是穷尽了绝对真理;或者说,随着人类的实践,人对自然的认知还要向前发展,由四到五,由五到六。

    当原有的理论——牛顿力学对热力学和原子物理学现象不能做出理性的说明时,新的唯象的观念就产生了。这就是统计热力学、概率论和相对论观念的诞生。

(一)爱因斯坦“相对论”观念的产生

    迈克尔逊试验说明光速不能叠加,这一现象打破了在时空绝对性基础上永远成立的伽里略变换。这一现象的举例解说如下。

    在人们的直观下,比如说在行进的火车上,人以同火车行进相同的方向在火车上行走,其相对于地面的运动速度等于火车的速度与人的速度的叠加。可是对火车站上静止的人来说,火车的运动与运动的火车上发出的光,其速度不可叠加。或者说,在运行的火车上发的光与在车站静止状态发的光的速度是一样的。为了解决这一牛顿力学不能解释的悖论,洛伦兹提出的是洛伦兹变换,即在不改变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对伽里略变换进行修正,以便容纳现实遇到的理论难题。洛伦兹的工作证明牛顿力学在物体的速度与光速之比接近于“ 0 ”时确实有效,但并未能真正解决这一难题。爱因斯坦为了解决这一理论难题,大胆地突破了力学时空绝对性观念,提出时空相对性的观念和光速不变原理,从而使牛顿力学跃向了原子物理的量子力学,同时也就打破了《几何原本》几千年来未被突破的平行公理。它的伟大功绩更是使人们从牛顿的机械唯物论的宇宙观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尤其西方人,在头脑中灌入了:观念、规律都是人的主观对客观的认识,都是主观的,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主观的观念。

    在时空相对论的观念设定下,人们推演出的最有名的数学表示式就是薛定谔方程。在这基础上,海森堡通过思考想得到世界的统一图像,找到“一个唯一的方程,由此可以得出物质的一般性质。”但是他发现“在原子物理学里当然不会出现‘灵魂'或‘生命'这样的概念,这些概念不能从某些自然定律中作为复杂的结果而推导出来,即使是间接地推导出来也不能。它们的存在当然并不表示在能量以外有任何其他基本实体存在,而只表示有别种形式的作用,但这些形式同现代原子物理学的数学形式是合不拢来的。”这就是以生命的现象、精神现象,向原子物理学的统一性方程提出了挑战。

(二)维纳关于偶然性宇宙的观念

    如果说从欧几里得、牛顿、爱因斯坦、海森堡延续下来信守的是决定论的宇宙观,那么,维纳在控制论、信息论的研究和创立过程中信守的是由吉布斯等开创的偶然性宇宙观。所以他说:“应当把二十世纪物理学的第一次大革命首先归功于吉布斯,而不是归功于爱因斯坦、海森堡或普朗克。

    “这次革命的结果,使得今天的物理学已不再处理那些必然发生的事情,而是处理那些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了。最初吉布斯本人的工作,是把偶然性观点叠加在牛顿体系上的,他只研究服从全部牛顿定律的那些系统的概率。吉布斯的理论实质上是新的,但其相应的一些考虑同牛顿却是一样的。在这以后,物理学中就破除了或者修改了牛顿体系的严格基础,而吉布斯的偶然性宇宙观就极其明显地成了物理学的全部基础。诚然,不少著作中还在继续进行这场争论,爱因斯坦和德 ·布罗意(在某些方面)仍然坚持,一个严格的决定论世界要比一个偶然性的世界更能被人们接受,但是这些大科学家在同占压倒优势的年轻一代的斗争中只能勉强守住阵脚了。”

    “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变化:从总体来看,在概率性的世界中,我们处理的不再是涉及一个特定的真实宇宙的数量和陈述,取而代之的是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大量相似的宇宙中可以找到答案。因此,偶然性就不仅成为物理学的数学工具被接受下来,而且成了物理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种另辟溪径的观念引导维纳等人创立了新的学科,这就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并走向了对精神领域的思考。如维纳说:“我再重复一遍,吉布斯的革新在于他研究的不是一个世界,而是对于外界的一些问题都可能做出答案的所有那些世界。他的中心思想是:对某些世界所提问题的解答,在更多的世界中是可能的。此外,吉布斯还提出一个理论,他认为随着宇宙的衰老,这个可能性的概率也会自然增加。这个概率的度量就是熵,而熵的特性就是不断增加。

    随着熵的增加,宇宙以及宇宙中的一切封闭系统就会自然地退化,失去可分辨性,从最小可能状态趋向最大可能状态,从存在着各种差异和各种形式的有区别、有组织状态,趋向于混沌的无差别状态。在吉布斯的宇宙中,秩序是最小可能的,而混乱是最大可能的。如果真的存在着整个宇宙的话,那么当宇宙在整体上趋于寂灭时,却存在着一些同宇宙的一般发展方向相反的局部小岛,在这些小岛上存在着组织性增加的有限度的暂时趋势。正是在这类小岛上, 生命找到了安身之处 。控制论这门新科学就是以这个观点为核心发展起来的。

    这种偶然性的宇宙观导向对生命现象观象的理性追求,尽管在后继的著作中维纳并未解决生命的起源和精神现象问题,但它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创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理论的思考和“唯象 ”的归纳,如何把这两种宇宙观统一起来,则要进行更为深刻的理性提升,从而把物理现象和精神现象统一起来。这正是哲学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宗教,在这里宗教指的就是对哲学开端的观念性或唯象性的设定。能把决定论宇宙观和偶然性宇宙观达于统一的设定(唯象理论)就只能说,这两种宇宙观都是人对世界总体观察所得的唯象理论,都是在“天人合一”理论元人-客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人对客观的主观认知所达到的理性飞跃、产生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否科学与正确,不在创造它们的时候,而在对它们演绎推理所得出的结论能为客观实在所证明的时候。

(三)科学研究的根本观念

    如果我们把以上的归纳、综合与分析、演绎,作为一个“天人合一”理念元人-客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过程来看,从主观方面去考察,就是人所认知的规律的不断发展,就是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自身的进步;就客观方面去考察人类对客观环境的改造,就是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从整个的实践的、整合的方面去考察,就是“天人合一”理念元人-客的辩证运动。这一辩证的运动从主观精神方面去考察,正是由观念的形式逻辑演绎结果与现实发生悖论,而后突破旧的观念产生新的观念。正是在不变中发现悖论,在悖论(矛盾)的推动下产生变,生出新的观念的辩证逻辑的创新过程,正是这两个过程表现了“天人合一”理念元人-客的进动式的矛盾运动。其中, 人对客观世界认识过程的总规律,就是分析、综合、归纳创造出主观设定——公理和用逻辑公理体系(1·2·8律)对设定性公理演绎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凡是具体的思维分析、推理均离不开形式逻辑同中求异的方法;一旦理论和现实相悖时,就离不开人类的理性思维对旧观念的突破,以归纳概括综合出更为一般的观念。后一过程就是辩证思维的创造性过程,即异中求同的过程。这一套论述用中国古先哲说的几个字就概括了起来,叫“弥纶天地之道。”通过这六个字就能概括出那么多的论述,这一事实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人的辩证思维能力较强;同时,又说明形式逻辑演绎未能细密地向数学形式化发展,再加上统治者倡导和着重于“士、农”而轻工、商的思想导向,使得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缺少推演、缺少实验、缺少西方发展出来的所谓 Naturad Philosphy( 自然哲学 ) ”。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学中形式逻辑比较发达,但辩证的思维能力就显得薄弱,尤其是对多参数、多变量或很难量化的社会科学学科,直至现代也只是以统计的方法为主,找不到理论的前提。如到现在为止,尽管西方经济比较发达,也未能归纳出经济研究的观念性理论前提,致使西方的经济研究构不成一套理论或逻辑一贯的经济学。而发轫于现代企业管理的管理研究,直至现在也没有一本书能讲清,什么是管理、为管理下一个观念性的具有逻辑前提性的概括的定义,从而经过完备的逻辑一贯的演绎使之构成“现代管理学”。

    上面我们谈到,维纳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创建者之一,但他也不知道什么是熵(什么是信息)?正如维纳他自己所说:“要求对熵下一个最后的明确的定义,使人人都同意,而又不限于封闭的孤立系统,那是过高的奢望。”。通过对前面引文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维纳把用同一数学形式、而内含质的不同的热熵的概念和信息熵的概念混同了起来,致使他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上走入歧途而无所建树。

    这里应当提出的是,完成把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统一起来,把唯今现象和唯古现象、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符号逻辑和概念逻辑统一起来进行理论思维,而得到逻辑一贯理论体系的是中国学者完成的创造的《本元论——宇宙、生命和人类起源初探》、《法元论——大学科方法论》。


 
  下一页->>  
收藏本站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合作代理
北京智泉育人决策管理研究院 版权所有
关于网站的任何问题请发邮件至:lengfx@sohu.com